原告李某甲与被告李某乙系亲姐弟,其父李某丙生前名下有位于郑州市上街区的房屋一套。2015年5月,李某丙在两名法律工作者的见证下立下一份遗嘱,遗嘱中李某丙表示在过世之后,其名下的房产由原告李某甲继承,他人不得争执。后因上述遗产继承发生纠纷,被告李某乙拒不配合办理过户手续。继而,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涉案房屋(价值21万元)归原告所有。
自书遗嘱原件丢失,只有复印件,如其他继承人(包括法定继承人)均认可无异议,可以作为继承的依据。否则,复印件没有法律效力,诉讼中法院也不作为有效证据采信。无法核对原件的复印件,是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还是必须要有原件。
前几天一个朋友上课中给学生讲了一个话题“生前预嘱”。我始终感觉这是一个陌生、厚重又前沿,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话题。 在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面试(公安岗)题中出现了这个小众的热点话题,如今很多人在生前签订“生前预嘱”,在发病不可治愈的时候、当生命进入不可逆的阶段选择放弃治疗,让自己的生命既不提前也不延后,这种顺其自然的意思表达就是生前预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立一份遗嘱。心愿传承(北京)服务中心里三分之一遗嘱人的年龄在35岁以下。 他们在最好的年纪,出于偶然开始思考身后事,梳理出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羁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 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生前预嘱,尊重患者自我权利的实现。医疗预嘱可以让患者提前自主决定特殊阶段自己的死亡方式,不至于后期自我权利仅让家属来决定。 2、生前预嘱可以减少家属选择的压力。医疗预嘱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抢救,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明确表达本人是否接受某种治疗方式,这符合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的原则,不至于到了某个阶段家属出于情感或孝心不愿放弃治疗,却有可能是背离了患者的自己的愿望。 3、可以节省社会资源和费用。这个阶段患者的生存需要,可能须有高科技的治疗介入而支付沉重的医疗费用,这些医疗费用或自费或由社会承担。
“一个人如果去世了,花呗还用还吗?心愿传承小编:这人还有债务没有处理完,那首先看债务人有没有遗产,如果没有遗产,这笔债务就作废了,如果有遗产,那她/他的债务便是在遗产的限额内承担责任,继承人有权选择进行继承或者不继承。而花呗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债务,如果问是否可以被继承,答案是可以的,如果选择继承债务,就要承担偿还责任。”
疫情这三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呢?中美贸易,俄乌战争甚至还有国家因为疫情灭国(宣布灭亡的国家是西澳境内经历了二代国王的赫特河公国!全国只有26人),离我们都很遥远,抗疫英雄、白衣天使为抗疫奋不顾身的身影,我们总能记忆深刻,看到他们的坚守和勇敢,我想大家都会为之动容。
关于这件事相关报道,大多都站在支持男方父母的立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王先生婚姻当天坠楼死因不明。二是两人结婚时间太短,女方似乎不该占有这么多“婚姻共同财产”。 但从法理上讲,女方哪怕只嫁给男方一天,婚姻权益也是受保护的。
家有儿子在国外,养儿防老难实现 广安门附近的81岁周奶奶最近烦心事儿不断:自己与老伴身体越来越不好,儿子又定居国外。虽然有个保姆小张照顾,但关键时刻也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去医院看病签字的问题,还有万一哪天不能动了,哪天失去意识了,谁来照顾,谁来监护,谁来养老送终,自己的财产又归谁?儿子远在他国,远水难解近渴呀!
王大爷85岁高龄,无儿无女,配偶和兄弟姐妹也早已过世。平常全靠邻居小孙照料。小孙时常看望王大爷,也经常买点菜和生活用品送去。王大爷对小孙的照顾非常感激,也担心自己万一生病没人照顾自己的起居,就想着和小孙订立遗赠扶养协议。 在律师的帮助下,王大爷与小孙签订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约定王大爷由小孙赡养并处理丧葬事宜,待王大爷百年之后由小孙取得王大爷名下的一套76平米的商品房。小孙尽心尽力地照顾了大爷,三年后王大爷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北京一位李姓老奶奶,85岁,名下有房产一套。李奶奶有两个儿子,老伴去世半年后,李奶奶将名下的房产以6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两个儿子每人分150万元。小儿子从小不务正业,这次拿到钱后更是找不见人了。李奶奶只能搬进大儿子家与其共同居住,日常生活也由大儿媳小美照顾,小美心地善良与婆婆关系相处甚好。可好景不长,大儿子与小美因感情破裂离婚,大儿子将所居住的唯一房产也卖了。这导致了李奶奶无处可去,最后只能入住到大儿子给找的一家养老院。